产品详情
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关于公布专利产业化和服务机构促进专利产业化优秀案例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知识产权局,各地方有关中心;国家知识产权局局机关各部门,专利局各部门,商标局,局其他直属单位、各社会团体:
为深入推进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总结推广各地区推进专利产业化的有效做法和典型经验,我局分别于2024年上半年和下半年,从全国范围内遴选出10个专利产业化优秀案例和10个服务机构促进专利产业化优秀案例,现予以公布。
上述案例体现了各地区在推进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重点任务落地过程中的有益实践,创新性强、成效较为突出、具备复制推广价值。请各省级知识产权局积极宣传推广案例,组织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服务机构等各类主体开展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大力推动专利产业化,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案例摘要:北京大学针对自主研发的“用于在体实时脑成像的超高时空分辨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技术,通过专利申请、专利挖掘和专利布局,形成高价值专利组合,并向某生物科学技术有限公司许可实施,完成由科研成果向医疗产品的转化,产品已在国内外数十家科研机构投入应用,有力支撑了脑神经的动态观测和研究工作。截至2023年底,创造直接经济价值约2.3亿元。
案例摘要:清华大学针对高温气冷堆有关技术,进行有规划、有策略、有体系的知识产权布局,逐步形成专利、软件著作权、专有技术等多种类别相互配合、国内外布局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131件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及相关专有技术增资入股某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一同推动后续60万千瓦级高温气冷堆产业化项目落地实施,实现了先进核能的实验室技术向商业应用的成功转化。
案例摘要:中国电科网络通信研究院采用与其持股公司协同创新、转化的模式,强化从市场需求中凝练科研攻关项目,形成符合产业需要的高质量专利,在科学评价基础上对存量专利进行分级化管理,通过技术、法律、市场等价值维度遴选专利开展实施许可。其自主研制的手机直连卫星芯片实现商用手机支持卫星通信功能,截至2023年底累计交付300余万片,取得经济效益数亿元。
案例摘要: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坚持“产、学、研、用”创新开发体制,形成包括基础和产业应用研发、材料基地、装备基地“三位一体”全产业链发展格局,自主研发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已完成包括100MW/400MWh全钒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在内的20余项商业化示范项目和多项专利实施许可,实现液流电池技术的国际输出和推广应用。
案例摘要:上海交通大学基于科技成果自主转化相关政策,将专利权赋予发明人,以成果出资方式实现技术向科创型企业转化,助力学校教授创立医疗机器人公司。该公司加强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加快核心技术的后续研发和产业化,逐步建立健全满足全球市场需求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成功打造全球腔镜手术机器人研发及生产示范基地。
案例摘要: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在专利转化过程中,对专利进行价值评估和筛选,依据市场和技术发展趋势确定不同的产业化方式。以16件发明专利质押,获得2600万元融资。深度对接高校和科研机构,受让相关领域专利推动产业化落地。通过专利实施许可积极推动量子计算产业生态发展,基于其技术研发的超导量子计算机目前已更新至第三代,向全球开放运算服务。
案例摘要:威飞海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采取健全知识产权管理机制、积极开展专利布局、加强校企联合创新等措施,促进企业的专利转化运用,以11件海洋水下采油树系统技术相关专利与行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达成合作协议,解决进口设备的“卡脖子”技术问题,填补国内空白,实现中小企业向大企业的技术供给,新增产值超3亿元。
案例摘要:湖南大学采用“筛选培育—分析导航—融资谈判—转化落地”成果转化全流程服务模式,充分挖掘电涡流阻尼技术相关专利市场价值,实现从最初的部分专利数十万元转让费,到形成高价值专利组合以超一亿元作价入股的飞跃。有关技术已应用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多个重大工程,打破了进口阻尼器的行业垄断。
案例摘要: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竖井掘进机研发技术和转化中,将高价值专利组合和产品研制紧密结合,成功打造专利密集型产品——超大直径竖井掘进机及系列新产品,填补全球空白。产品应用于多个重大工程,有效带动材料、零部件等上下游产业形成高价值产业链,推进关键核心零部件全面国产化。
案例摘要: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明了偏航集电环技术及装置,突破了风电机组大型化过程中固有的行业性难题。基于该技术形成专利组合,实现相关专利产品营收超2亿元。向行业内企业许可和部分转让相关专利,加快技术推广应用。有关部门正在基于该专利技术推动制定行业标准。
北京智丞瀚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针对源头性技术创新提供“研发规划、专利保护、商业策划、供需匹配、投融资”等五环节联动的全链条服务。通过专利分析调整研发方向;形成研发成果后开展专利布局,调研确定商业化路线,推动专利转化实施;通过AI智能匹配平台筛选投资机构,提高融资成功率。助力孵化的某医药生物领域企业2023年获得总额超亿元的两轮融资,产品在中美进入临床试验。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组建涵盖专利代理、转化、运营的复合型服务团队,推动制定专利评估区域标准并开发匹配系统,研制知识产权AI智能工具,创建专利转化服务平台。率先完成本校存量专利盘点入库,整理标引京津高校专利数据30余万条,帮助京津冀等地105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盘点专利3万余件。在重点产业园区设立3个服务分中心,协助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转化专利63件,新增经济效益25亿元。
上海徐汇策源健康智能科技成果转化发展中心采用专利筛选、转化评价、运营策划、产业落地“四步法”特色服务机制,基于“医院—技术转移机构—企业”三方共建的专利产业化加速器,开展“双向+动态”高价值专利布局,提高概念验证能力,明确专利技术应用路径,促成血管介入医疗器械相关专利产业化落地,转化签约额达1050万元,助力实现“健康中国”。
无锡三聚阳光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以集成电路产业为重点建立“科研机构+高校+投融资本+评估机构+服务机构+交易买卖平台”工作机制,开展专利导航、搭建数据平台、组建产业联盟、挖掘企业技术需求、组织技术成果推介会等工作,实现精准供需对接。2023年以来,推动50家园区企业接受高校和科研机构转让、许可专利183件,助力无锡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规模扩容、效益提升。
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建立涵盖评价筛选、路演推广、精准对接、交易转化、金融赋能、纠纷调解的全链条专利转化运用体系,加大对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的推广实施力度,推动科研成果“先用后转”,解决专利产业化实施门槛高、转化风险高、试错成本高的“三高”问题,上线相关数字化平台,累计发布专利近2万件,达成许可5324件次,实现交易金额2.91亿元。
山东知识产权运营中心采用“作价入股+团队跟投+创业资金”运营模式孵化科技型企业,实施“选方向、看团队、评需求、定方案、持续赋能、稳健发展”六步工作法,成功盘活某研究所窄线宽光纤激光器技术相关专利,以知识产权作价入股形式成立公司,获得两轮融资共计2600万元,实现有关技术在海底管道泄漏光纤监测领域产业化应用。
洛阳华和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根据公司技术需求,形成专利市场化前景评估、专利与实施单位契合度评估、专利当前产业领先程度评估和专利技术概念验证审核“三评一审”模式,盘活高校存量专利。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攻克产业化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做优专利增量,提高转化效能。2023年至今通过“三评一审”模式推动218件专利实现转化,惠及300余家企业,专利转化合同总额达1.2亿元。
案例8:构建专利转化一体化服务机制,支撑气凝晶保温材料专利技术产业化发展
中南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构建“专利盘点—市场推广—技术转化”一体化服务机制,坚持“边盘点、边推广、边转化”,采取专利技术评估、市场推广、技术经理人团队对接、校企合作策略实施、风险管理和持续创新等服务举措,有效推动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和技术持续创新,促成气凝晶保温材料专利技术产业化,实现1500万元专利转让费和价值8500万元技术增资,为绿色建筑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深圳高智量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推动成立深港跨境知识产权运营联盟,邀请国际顶级技术专家团队,围绕企业创新需求来做专利分析,实施订单式研发,促成校企联合攻关项目合作。通过线上线下“全链条”服务和“联盟式”资源供给,促进跨境产学研对接交流,推动5家香港高校和多家企业达成技术供需项目合作。2023年以来筛选300余件专利参与精准对接,促成专利转化项目金额超过300万元,形成“产、学、研、用、金”结合的开放合作机制,有效推动专利技术跨境转移转化。
四川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将知识产权运营深度融入产业高质量发展,紧密联合产业链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发挥产业链整合带动能力,构建以省级中心为核心支撑、33家分中心为骨干网络的运营服务体系,采用“中试平台+专利运营”特色模式,重点解决“IP到IPO”过程中技术供给、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和产业资源的有效衔接和配套问题。2023年以来,面向四川省20多个细分产业领域,促成专利转化运用710多项,达成交易额约5.65亿元,孵化初创项目60多项、企业20多家,实现供需精准对接480余次,在推动重点产业强链增效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